-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3 正知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2 威仪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于住者,知:「我在住,」于坐者,知:「我在坐,」于卧者,知:「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1 安那般那念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身念处》身念处,梵语 kāya-smrty-upasthāna,巴 ka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身念住、身观。即观身之自相不净,又观其共相苦、空、非常...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 四念处四 念 处 菩 提 分 ------------<一乘道>------------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
-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不生……乃至……对已生之善法...
-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3 心如意足诸比丘!比丘若依心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之为心三摩地。 彼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
-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2 勤如意足诸比丘!比丘若依于勤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勤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
-
什么是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意思。菩提,是觉醒、觉悟。萨埵,是大有情。 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悟了,并生出对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的修行者。 菩萨,通过...
-
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是戒!是由释迦牟尼演说的,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本性的,方便的修行方法。五戒可不是戒律! 戒淫: 一提“淫”大...
-
戒与戒律学佛.持戒修行佛法,要知道戒与戒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戒:是规范的意思。 戒!是法。是释尊传授给我们的,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本性...
-
经.律.论正确认识———经.律.论三藏经典 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主要是依靠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怎么来的那? 三藏十二部经典,是在释迦牟尼进入无余涅槃...
-
四个健康的心理因素(四依四不依) 学习佛法必备的四个健康的心理因素(四依四不依)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1.依法不依人:...
-
宇宙诸法的实相——四法印 四法印诸行无常 诸行:指的是法界一切物质现象与一切精神现象 无常:指的是永恒不断地运动变化着.没有丝毫绝对的静止的空性。 在相对世间...
-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四圣谛 四圣谛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真实现象,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四个真实的道理。也就是生命现象在世间的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就是:苦.集.灭.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