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藏经讲解

钟茂森地藏经纶贯

编辑:钟茂森   发布时间:2019-06-25 15:10:55   阅读次数:

地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全文

钟茂森地藏经纶贯

像六祖惠能大师写了一首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说本虚。因此,当怀让禅师参访六祖的时候,六祖给他做见证,就问他说「什么物?怎么来?」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你是什么东西?你从哪里来?这两句话问得好。怀让禅师怎么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说像一个什么东西,这就不是中道,就错了。结果六祖给他肯定,说「你如是,我亦如是」,就给他证明了他已经见性。所以这个体确实说不出来,这个自性之心它能起作用,这作用也是遍一切处。譬如说我们的人体有这些器官的作用,譬如说眼睛能见、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耳朵能听、身体能触摸,我们的意识能想,这眼耳鼻舌身意都会起作用,这个作用它的体、它的根源就是自性,六根的根性它本来就具足。正所谓眼有见性、耳有闻性、鼻有嗅性、舌有尝性等等,这个性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真正懂得用这个六根里面的根性,你就成佛了。如果我们不懂得怎么用,在这个虚妄的识心上去攀缘,这就是搞六道轮回。譬如说我们看,看不是用见性去看,而是什么?看了之后变成眼识,就是攀缘我们的识心,这就是六道轮回。

所以真正说到用,这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所谓用心,怎么用这个自性之心?要用得虚,比较简单的来说,这心里头不能存有一物,心要空。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妄想、分别、执着要空掉,我们的烦恼、我们这些牵挂忧虑要把它空掉,内心里面保持空寂,这就能够容易开悟。这个空就是把有放下,这是空;但是你要把空也得放下,不要执着到空那边。譬如说我今天想,我不能够妄想、分别、执着,我心要空,就钻到空的那方面去了,那你心还没空。为什么?你心里还有一物,还有「我要空」这一念没放下。所以真正空是不执着有,也不执着空,二边都不执着,这叫中道,这是佛菩萨所行的境界。我们凡夫怎么行?念佛就能够接近中道。你看我们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心里面什么都不要想,这是不执有,但是念念都专注在佛号上,万缘放下,还要提起这一念阿弥陀佛,心里只有这句阿弥陀佛的佛号,除了佛号以外什么都没有,这是不执空。不执空,不执有,中道,这是用虚,虚就灵了,灵的作用是不可思议。

下面讲『无相无名』,这都是形容自性的。自性无相,这个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它没有形相,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真有。无名是什么?无名,也是它没有名相,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用道来形容这个本体。佛法用这些自性、法性、真心、法身等等,名相很多,那都是强名,勉强给它下的名字,所以说无相。那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又见到有相?我们明明看到宇宙万有真实存在,为什么你说无相?我们所说的无相是真实的,我们见到的相是假相,是剎那生灭的相续相。所以《金刚经》里面为我们说明,这是「如露亦如电」,这个相是如露,如露是讲它的相续相,它很短暂,但是它也能够暂时存在,像我们的身命很短暂,又暂时存在。如电是讲它的真实,真实是什么?剎那生灭。闪电实际上是一个形容,因为世尊在世的时候用自然现象做比喻很多,最快速生灭的,确实自然界里面就用闪电。实际上剎那生灭的速度比闪电不知要快多少倍,因为太快了,所以佛就跟我们讲这个宇宙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没办法觉察到它生灭,佛就跟我们讲不生不灭。而事实是剎那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是宇宙的真实相,所以佛用「无相」来说明,用「无名」来给它命名。我们不可以执著名相,执著名相永远见不到自性。不仅名相不执着,这里讲『绝思绝议』,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议论,佛家经常用「不可思议」来说明。不可思议,是告诉我们真的要这样子,不能用思惟、不能用语言达得到。佛菩萨的生活境界他们不起心、不动念,真的「绝思绝议」,心地寂静到极处,这就是大乘十地菩萨得的「寂灭忍」,这是绝思绝议最高的境界。

下面讲『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虽然自性你说不出来,绝思绝议,又无相无名,但是它竟然是群生的依止。群生是讲一切众生,依止是依靠。一切众生怎么来的?都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群生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有情众生讲动物,无情众生,整个自然界里的矿物、植物等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华严经》上说的,就是解释「作群生之依止」。宇宙都是我们心想生,这个心想就是「万法之根源」,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能现的心跟所现的境界它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所现的境界虽然不同,我们看到不同的众生,地球上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信仰等等,都是不同;可是它的体、它的根源是一,是跟我一体。就好比一棵树,你在树梢上看、树枝上看,各种各样的枝叶形状不一样,可是你往下去看,看到树根,一个根。所以怎么可以在这个万法当中起分别执着?怎么可以起对立、起矛盾?我们师父上人在世界各地推行多元文化的理念就基于这个理论,所谓多元,根还是一元,多元归到一元,一元不碍多元,《华严经》上讲的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讲的是体,多是讲的相,不同。

『究竟号中道正空,褒美称第一义谛』。正空讲的是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是讲中道,这是讲到究竟处。褒美称第一义谛,褒美是你称赞它,你把它称为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讲一念自性,如果落到二念、三念,这就变成第二义,不是第一义了,所以这些所讲的都是诸法实相,这都是讲宇宙万有根源。

这里第一段我们就介绍完了,现在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经纶贯》。请看青莲大师这段的文字:

【诸佛悟之。则三身圆显。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无别。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

青莲大师这段序文里面,第一大段讲的是法界的根源,就是这一念自性。这一段讲的是法界的起源,怎么起的。法界,我们通常称十法界,这十法界不是数字,它是代表圆满,这是讲无量无边的法界都是这一念自性所变现的。诸佛菩萨明了了,『诸佛悟之』,悟就是明了,所以他住在一真法界里面,不住十法界了。诸佛,不仅包括圆教的圆满佛,实际上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统统都明心见性了,所以都可以称为诸佛,也就是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他们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就可以称为佛了,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天台家讲的「六即佛」,他是属于分证即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这里讲悟之,悟的是什么?就是悟一念自性。这一念自性的体相用,《华严经》用「大方广」来形容,在这里用湛寂来形容它的体,用虚灵来形容它的用,是湛寂、虚灵,这是讲它的体和用。相,相是无相。所以体相用,他不用大方广,他用湛寂、无相、虚灵。真正悟入自性以后,这些诸佛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三身圆显』,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三身是指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三身都圆满了。

法身是什么?法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而且跟整个虚空法界融成一体,这个一体就是法身。所以后面讲的『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这就是法身,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你真正肯定了,虚空法界里一切众生原来就是自己。地藏菩萨对这个非常明了,所以他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同体大悲。为什么?度众生就是度自己,自他不二,自他一如。就好像我们梦中的境界,这些山河大地、这些事物人物,统统都是自己,我自心所变现出来的。地藏菩萨从梦境里醒悟过来,所以他证得法身了,他一悟就一切悟,没有一样不是自己的法身。我们众生一迷就一切迷,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迷惑造业、造业受报,所以诸佛菩萨见到我们,叹息说可怜悯者,真可怜!所以地藏菩萨本愿正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的基础上的,我们通过对于《纶贯》的学习,真正明了为什么佛说地藏本愿不可思议。这是讲法身。

报身又是什么?报身就是智慧身,智慧的生活。当我们的般若智慧现前,对于宇宙万有这些真相彻底明了了,我们就证得报身,生活在智慧当中了。凡夫是生活在烦恼当中,生活在忧虑、困苦当中,这就是迷失了真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很痛苦,这真的叫苦难众生。这个苦难跟你的富贵、跟你的福报不相干,完全是你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哪怕是富贵的人,他也是苦难众生,你看他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也是很苦。像释迦牟尼佛,他皇宫的富贵生活都不要,王位也不要了,他要出去野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过最简单、最贫穷的生活,可是他得大快乐、得大自在,为什么?他真正圆满了智慧。

第三个身是应化身。像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八相成道,这就是应化身。其实佛有应身,我们也有应身,只不过是佛的应身他是应众生之感而现身,依他起。这个他当然最根本的是我们的自性,如果没有自性,佛依什么现身?所以最根本的是依自性现身,自性能现;众生有感,所以佛就来现身。所以佛的感应、他的应化,是两个感,一个是自性所感,这是本体,一个是众生所感。我们的应化身也有两个感,当然也是依自性,自性是体,没有一法能离开自性。我们虽然有自性,但是光有自性我们这个身也出不来,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善恶业报感应而来的身,所以叫业报身,来这里做什么?受报的。我们的应身跟佛的应身不同就在这里,我们是不明了,所以来这里受报。佛业障消尽了,他来应化是来帮助一切众生,是大慈大悲来救度苦难众生的。像地藏菩萨在六道中现无量身,这都是应化身。所以三身都圆满了,法身、报身、应化身。

悟的人就是三身圆显,这就成佛。不悟的,『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为什么叫他众生?其实他跟诸佛无二无别,一样的,只不过是诸佛悟之,悟了心性,而众生迷失了心性。这里的众生,不仅包括六道众生(六道循环的众生),也包括四圣法界的众生,因为四圣法界里面的阿罗汉、缘觉、菩萨、佛,都没有证得自性,都属于迷失的众生。当然这个迷有浅有深,浅的,他的境界就高、智慧就高;迷得深的,境界就低,苦难就多。就像我们,就说人道来讲,六道里的人道算是善道,善道里面的人,也有迷得深、迷得浅的,所以所受的果报也不一样。佛家讲造业里头有引业、有满业,引业是牵引我们来投生人道的,这个业是五戒,过去生中修五戒的,这生能得人身。虽然同是引业投生到人道,但是满业却不一样,满业是我们现前的福报,一生所受的是前生造作善恶业的果报,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统统都有因果的,统统都是自作自受的。所谓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讲满业有不同。明了这个因果,我们一定要断恶修善,如果造作不善,来生就有不善的果报,我们想希望得到福报,必须要自己努力的行善。这是六道里的众生这种生活状况。

『迷悟之有殊,而心性无别』。众生迷失了自性,诸佛他悟了,众生和诸佛他们的受用就完全不一样,就在迷悟不同。真心本性这个心性,跟迷悟不相干,跟你苦乐的受用也不相干,它是如如不动,不会因为你迷,它就不显、它就不存在;也不会因为你悟它就存在,它本来存在,法尔如是,这是真的,真的东西不动。所以心性不随迷悟,心性的体和用不随迷悟,所以六祖大师说「本不动摇」。可是心性会起作用,起作用,前面经文讲的,它是虚灵,如果你悟了,它这个作用跟你迷的时候它所显现的作用就不一样。

本文链接:钟茂森地藏经纶贯

上一篇:王智隆居士地藏经注解    下一篇:梦参法师地藏三经的修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