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地藏经讲解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这个报告来得太迟了!念佛的七大误区

导读:这个报告来得太迟了!念佛的七大误区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灵严山坚决不允许开此一法”。我...
这个报告来得太迟了!念佛的七大误区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灵严山坚决不允许开此一法”。我们来看看这封短信,言简意赅,《复慧空大师书》(摘自《文钞·续编上》):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急着往生,于是故意不吃不喝,诚如印祖所说,吃饱饭念佛尚不能相应,等饿到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相应吗?还能保持正念吗?佛号还提得起来吗?真信切愿是先锋,求往生的愿望要迫切、恳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实是一种贪心、贪快。所以印祖说“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此句摘自文钞·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莹珂法师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拼命念佛,把阿弥陀佛念来了,曾经有人想学莹珂法师,我们要明白,急于往生故意不吃饭,与莹珂法师的不吃饭,是两码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莹珂法师是生死心非常切,念念害怕堕入地狱,以求救的心态声声呼唤阿弥陀佛,这是真信切愿,他不吃饭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有意装出来的,念念就是求往生,没有心情去吃饭了,全副精力就是求阿弥陀佛救他,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而不是故意挨饿,更不是硬撑。前者是着急的心态故意饿肚子,误以为这样可以提前往生的时间,他缺乏一个必要的前提:真信切愿。只看到莹珂法师的表面,没有看到他的实质。

我们学习莹珂法师是要学习他的怖苦心,对地狱的痛苦产生强烈的恐怖,对六道轮回产生强烈的厌离,拼命求阿弥陀佛救我,学习他的真信切愿,这才是重点。而不是学习他不吃饭,功夫未到家而急于求成,强迫自己挨饿,结果是揠苗助长,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真要打饿七,不妨在心地上打,不要在身体上打。无意间看到来果禅师的一段开示,提供 大家参考:“近有打饿七者,或七天不吃茶饭,或二七、三七、四七不吃茶饭,只足苦其身体,饿其体肤,无故把苦给肉壳吃作么?若能吃,有身用;不吃,则身难用。久之倾倒无疑也。我人何不把我各人的心,饿他十天八天、三二十天,能饿得心气断绝,不摇不动,鼻子喊心不应,耳朵喊心不闻,眼睛喊心不见,舌头喊心不尝,手足喊心不动,肉壳喊心不摇,若人能打这个饿七,无边生死,被你打了;六道轮回,被你打空。

我还普劝天下人,在心上打饿七,不但把心饿透,连身也饿得不能动,虚空被你饿昏了,大地被你饿沉了,翻过身来,活过心来,佛祖见找害怕。赞默曰:好大的本事,尽世间人,只知在身上打饿七,把身饿得要死,万不料这位师父,在心上打饿七,这个七一打,有超佛超祖之力,故我佛祖尚需害怕!”(摘自《来果禅师语录·参禅普说(五)打饿七》)

二、不得有求死之着心

有人写信给印光大师,自称“随时随地,得死便死”,好像很潇洒。是的,如果已经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么可以。否则,还是不要妄说大话,不可以有求死的执着心。听听大师怎么回答他:“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三、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师发誓“决欲年内往生”,他给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师回复他:“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四、不得自杀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杀以求往生。有人提出这个想法,印光大师呵斥他“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大师说:“凡夫佛性,未曾亲证,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发现而受用,故一切随业耳。现世之色身,名为报身,即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也。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摘自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称专修“般舟三昧”的道场,光着双脚在地板上跺,双手不停的前后摆动,节奏从慢转快,又从快转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卧,晚上照样睡觉。实际上他只是个般舟的形式,离佛经上讲的真正意义的般舟三昧距离还很遥远,大家不要误会。也许极少数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没有生起来,跟着别人喊几天佛号就坚持不下去。我们看看印祖怎么说:“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行益耳。”(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体质多单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过为苦行,则反为于道于身,皆无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诚中得。非做一场面,即能了事也。”(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一》)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度,后便退惰

。”(摘自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摘自增广文钞卷一·《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六、急欲见佛,多招魔事

急欲见佛见境界,一边念佛一边想着我怎么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怎么别人看见莲花了我还没看见、怎么念这么久还没有功夫成片……这些着急的念头统统要放下。下面摘录印祖几段相关开示:

“汝欲在灵严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明道法师书》)

“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心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传度和尚书》)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界为事,即可不堕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见胜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饥如渴,即堕魔之由。纵令不丧心病狂,亦幸耳。非所应也。”(摘自文钞·三编补《复念佛居士书三》)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见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魔境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发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摘自增广文钞·卷一《复袁闻纯居士书》)

七、往生之期,任缘迟早

最后,还是印光大师的话:“我辈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发切愿,以志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吃多少、睡多少,不要太过执着,应该致力的是真信切愿。我们至今往生没有把握,原因是信愿不真、信愿不足、信愿不强烈,对这个客栈般的世间还有牵挂、还有留恋、还有舍不得、还觉得很精彩。拖泥带水,藕断丝连。古德比喻为“抱桩摇橹”,意思是船上的缆绳绑在岸边的木桩上,还摇橹想开船前进,这绝不可能。一个人的心被牢牢绑在娑婆世界的种种事上,还说去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难以办到的。我们要检点自己,对娑婆世界的事物有一种贪着,就是有一根绳子把心绑在娑婆世界。现在贪心这么强而且愈来愈发展、增上,吃的、穿的、用的,对物质、对人、对财富、对享受、对感情,每一样都贪得无厌,日益发展,就像已经有无数根非常粗壮、有力的绳子把心绑在娑婆世界,而求生极乐世界的心非常微弱,时有时无,就像只有一根很细的线若有右无的连向净土。对比正反两方面,就知道往生方面的力量非常弱,往轮回方向牵拉、下堕的力量非常强,这就是“抱桩摇橹”,船很难开向极乐净土。”(此段摘自益西彭措堪布《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十四)》)

强化信愿、坚固信愿,这才抓到了根本。道念重一分,则凡情轻一分,此必然之势。古人说“作客娑婆”,我们只是娑婆世界的匆匆过客,下一站,要回归极乐老家。

错误之处,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阿弥陀佛!

不肖弟子:释自了 叩呈 二零一五年六月十六日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

感谢自了法师,在《文钞》里面抄了这么多印祖精要的开示,供养大众!功德不可思议!

急躁是现代人的通病,修净土的同学也在所不免。他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念佛为什么没有消息?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不能往生?这是现在人的通病,普遍到处都可以能看到。

他这一份的报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警告,我们要想真成就,必须要把印祖所指的这些弊病,要认真的去避免。

这个报告来得太迟了,没有能让开林法师认真去学习。开林法师就是打饿七,饿了二十多天终于走了。能不能往生?有人说他往生极乐世界了,我们听到很欢喜。也不必去问,他是真往生、假往生,总而言之,这种方式不可取,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他也跟我有一段时期,毛病出在哪里?不老实、不听话、不真干,问题出在这里。

国内有同修有道场,想请法师去带领。他有国内的身份,我就介绍他去。两处道场,最后,都受当地的居士严厉的批评,不能再住了。

日本道场,有这个缘分来找我,我知道他过去在日本住过三年,在日本读书,懂得一点日文,好事,这是缘好,我介绍他去,结果也是失败。怎么劝,听话,他也都点头,可离开之后,他就不是这样的了。人年岁也有四十多岁了,不是小孩了,怎么好说?

这个时代,今天我看到一个信息,也是有同修对某个法师的批评,我为什么不批评?我要看那个人,如果是真正老实、听话、真干,他做错事情要劝导他、要指责他;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换句话说,在这个世间,不孝父母、背师叛道,这是正常的,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原因?他小时候没有扎到做人,古圣先贤教育的根,他根是什么时候扎的?大学毕业之后,《弟子规》去念几篇,好像是那么回事情。中国古人扎根是在出生的时候,不是到十几二十岁才来扎根,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跟方东美先生、跟李炳南老居士,这两个都是好老师,对学生爱护倍至,都告诉我,不是老师不想教,是找不到学生。

早些年老师还住世的时候,我在国外弘法,就一个人,没有助手,我求老师求了好几遍,老师能不能培养几个学生,让我们在这个世间弘法有伴侣。最后一次老师跟我说,“你替我找学生,我来教”,以后我再不敢说话了,为什么?我找不到。我自己能做到,我不能叫别人做到。这个里头的苦处我尝尽了,老师知道。

小时候没有把根扎稳,尤其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古人讲“礼崩乐废”。我们这个时代,满清末年,不少知识分子羡慕外国物质文明,认为中国积弱,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错误,所以要把中国古圣先贤文化全部推翻、打倒孔家店,所造成的。

满清亡国之后民国兴起,一直到解放之前,中国社会是混乱的,军阀割据,中日战争,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没有人能顾及到,传统文化是在滑坡。到现在习主席有远见,算是把这个滑坡让他中止了。没有法子提升。为什么不能提升?没有人学文言文了,就无法提升。所以今天,文字学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扎根扎两个根,一个是伦理道德的根,天天要认真干、要认真学习,不是只是念念这些书。念念没用,要能把它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以及处事待人接物,它才管用。真落实了,我相信你会勇往直前,你不会拐弯儿、不会堕落,原因是什么?你得到法喜了。

法喜太重要了!《论语》上第一句话,就是法喜充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就是喜悦,就是法喜。那是什么?那是圣贤人的享受,物质生活再欠缺,他欢喜心不衰。

孔子学生里头,大家都知道的颜回,贫穷潦倒,但是人怎么样?你一见到他,无论在什么时候,只看到他快乐,没有看到他悲哀,夫子对他很尊重,这是真有受用。这我们讲的什么?精神生活充满。物质欠缺不算什么,最重要是精神。佛陀当年在世,你问问哪个修行人他不快乐?!不快乐早就逃了、就走了。受不了了,世尊带的这么大的一个团体,日中一食,去托钵;树下一宿,全部财产就三衣一钵,其乐无穷。今天如果我们过这种生活,谁肯来学佛?!你就晓得他为什么会变心。

今天学佛跟世尊在世不一样。世尊没道场,晚上住哪里?住树下。树下还规定只能住一晚上,不能住第二个晚上,为什么?如果有大树你很喜欢,你生贪心,不让你有生贪恋的缘,把这个缘给你断掉,第二天一定要换一个地方。

佛真正知道人心无常,所以定出这些规矩——一生不建道场。我们现在深深体会,不建道场的好处。建道场,人家来出家为什么?是为道场来出家的,不是为“道“,他所能感受到快乐的,只有物质享受,他只能感受这个。为什么?经典他入不进去,他会念,但不能解,深解就更谈不上了,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这个里面提到的,这头一个“打饿七“,我们非常反对。

第二段的时候讲到“般舟三昧“,我遇到过。那”般舟三昧“是真的吗?不是真的。闭关打”般舟三昧“,把他那个小门关上去之后,在里面睡大觉你也不知道。”

般舟三昧“一期三个月,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着,走动,叫“佛立三昧”,印光大师讲得好,不是平常人能打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他就是“般舟三昧”,他是个什么个级别你知道吗?圆教初住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这个才有资格。惠能大师有资格,海贤老和尚有资格,有资格没有这样做,为什么?不能给大家做这个样子,这是大慈大悲。

《华严经》上,德云比丘做这个样子给大家看,那是什么?五十三参。五十三个修学的榜样,告诉我们,“般舟三昧”什么资格?证得初住菩萨可以。般舟三昧,每天中午有人来供养,送一钵饭,饭菜一钵,日中一食,他没有睡眠的,“佛立三昧”,绝不是标榜。打这个般舟三昧目的在哪?目的是求恭敬,是求供养,那就大错特错了。

人家那个目的是求往生极乐世界,一期九十天;一期不能成就,二期,再九十天。意念要强,信愿要深,方向目标一致,决定不贪求人天福报,真放下了,那才行。

“般舟”是最严厉的考试,不是普通人能修的,印光大师一生没修过,为什么?他慈悲,绝不留下这个榜样给后人。我们自己要成就,念念还要帮助后人成就,这是慈悲心。

所以节录印祖《文钞》这么多的段落,节录得真好,希望同学们将印光大师这些开示,要多念几遍,要认真学习。

别人标新立异,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批评。批评怎么样?跟人结怨。

学佛第一个,希望一生能化解冤结,不结怨。我这一生是走这个路子。

你走错了,你会回头,劝你会感激,我会劝你;如果一劝就瞪眼,就不高兴,我尊重你,我就不说你,不提,决定不跟众生结冤仇。为什么?冤仇结下去,生生世世没完没了,真苦!双方都苦,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

他修持有不对,也会对佛教有影响,那是他的事情,我们何必去评判他,何必去干涉他?!他是一个可造的人才,真是听话、真干,那你不帮助他,对不起他,你错了。如果他的目的是求名闻利养,他对这个迷得很深,严重的贪恋,情执,那我们怎么样?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再来度他,那就行了。再来的时候,菩萨应化,就没有问题。现在在这个世间,记住不跟以前众生结冤仇。

劝人讲经教育,劝人最好,为什么?这是经典,这是祖师的教诲,这个大家没话说。不是自己的,这样就好,不责备人。

责备没有效果,就不可以责备;责备能收到效果,那你就一定要做。自己衡量。收不到效果别说,看到什么都好,阿弥陀佛,不批评,也不赞叹,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