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篇 六度四摄壹 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
-
第四篇 四无量心壹 四无量心的意义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
-
第五篇 回向壹 回向的意义与种类 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回向的原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芒不但未曾减弱,反而由于点亮其它的蜡烛,...
-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壹 前言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
-
第二篇 结集壹 前言 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式,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
-
第三篇 判教壹 判教的起源 判教是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 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
-
第一篇 四恩总报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
-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壹 前言 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
-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壹 前言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
-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壹 前言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
-
第三篇 人间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壹 华藏净土的特色...
-
第四篇 五蕴非有壹 前言 「四大」说明了宇宙物质世界因缘和合的现象,然而有情众生非仅具有物理机能,还拥有心意情识,它们又是如何在缘起法则之下运作呢?佛教的「五蕴」观念,...
-
第三篇 四大皆空...
-
第二篇 五趣流转壹 前言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
-
第一篇 苦乐交集壹 人生之乐 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人生有那些快乐呢?金榜题名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