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贵为太子的乔达摩悉达多因不忍心看到众生所遭受的种种老、病、死等苦,出家修道寻找解脱一切痛苦的方法,最终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成就佛道。之后的四十几年间,释迦牟尼佛及其众多弟子,四处游历,随缘教化,救度众生无以计数。佛陀所讲无量经共流传后世,泽被众生,给无数迷茫有情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和生命的究竟意义。
慈悲,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是越爱众生并给于快乐,“悲”是悲惘众生并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悲”。(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感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唐代道世法师在《法苑珠林》中说:“菩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佛教倡行慈悲,并将其视为佛法根本。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十住毗婆沙论》说:“诸佛法无量无边无尽如虚空,悲心是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为大悲。”(卷卷第十七)佛教还极力倡导学修智慧,慈悲与智慧结合才是完善的。唐朝贤首大师在(华严经探玄记》中说:“初,大智离过,不住生死次,大悲摄生,不住涅槃。"(卷第二)这是大乘菩萨以出世情怀做入世事业的心智境界。佛教空有不二的甚深教义与慈悲济世的广博情怀,为燕善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
大乘落萨行以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纲,勤修六度成就自利,广行四摄切实利他,自利利他融成一体。如《华严经(八十卷)说:“六波罗蜜、四摄法出生大乘。"(卷第五十八)布施是大乘菩萨道的首要,财施、无畏施和和法施。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三种布施所造的业轻重程度不同,以法施最为超胜。财施、无畏施都是暂时的,只能利益一时,不能利益长久;只能利益一人,不能利益所有的人。法施,不但眼前前能利益,长远更能利益;不但可以利益一人,还可以通过辗转传诵,利益很多人,乃至现在和将来无量无边的人。但也不是说只要施就可以了,这取决于受施人的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往往是先施人以财物和无畏,然后再施以法,以便帮帮助受施者能够自立和觉悟,永远脱离种种不幸之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