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道学的开篇人,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场地之中,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仁义观、礼学观、忠孝观等,构筑了专属于道家的一套人文体系。从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角度出现,他认为作为“本体”的世间万物拥有一个共同的衡量标准价值,即“道”。
曾经有人总结佛道儒三家,觉得佛家讲究“出世”,儒家讲究“入世”,道家讲究“忘世”。老子的思想中一直强调“自然”这一概念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就是自然,不止息,不停步,人亦如此,在虚无中生存,但当人意识到“德”与“过失”的人,两者就同在与我们心中,那这到底是“忘我”还是“入世”情怀呢。
应该说,这是忘我后找回自我,道家从来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用了另一种道路去选择另外解决问题的方式罢了。这里的感觉与阳明心学颇为相似,讲究“知行合一”,到你意识到自己行为符合“美德”后,美德与你同在,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时,你就会尽量避免自己去犯错。同理,以我之眼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就是“忘我”的最高境界,仅凭个人之色彩,着万山万水与我同化,皆知礼仪为何物,前途在哪方。这就是道中“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