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不要《弟子规》,换句话说,不要孝顺父母,不要尊敬师长,不要了。我们对这个事情,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去观察。你不要这个东西,你学佛就学不成,为什么
我这个年龄算很幸运,生长在庐江,这个地区是明清两代桐城派的发源地,桐城是个学派。所以文风鼎盛,就是读书的风气盛。农村里面的小朋友都念书,家家祠堂都办学,私塾,私塾是家学。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庭负最主要的使命,教育是你家里办的,你家不办教育,你的家就不能够存在。古时候是大家庭。我在出生的时候,家庭里面人虽然很多,但是家败了、衰了。所以,我三岁搬到东乡,老家在北面,在金牛镇,搬到顺港,我的姑妈嫁到那边,她们的家族也挺旺的。我所记得的,我自己老家不记得了,三岁离开不记得了,没有印象。但是在顺港的时候印象就很深,三岁搬过去,我十岁离开的。我姑妈家里面,十个兄弟没有分家,大家庭,所以那个时候人口大概有一百人左右的样子,是个旺族。祠堂是学校,从前小朋友是这样学出来的。我们对于传统的教学,大概是在六、七岁以前沾这么一点边。八、九岁的时候教育就改变了,乡村里头有短期小学,两年结业的,短期小学。不再念古书,像《千家诗》、《千字文》这些东西不念了,但是它还有一门「公民」的功课,还讲一点伦理道德,新编的,不是古书。抗战爆发之后,抗战爆发那年我十一岁,好像到十二岁,「公民」就没有了,改成「社会」。距离我们传统东西愈来愈远,没有了。我弟弟小我六岁,他根本就不懂得有「修身」、「公民」这个,他连这个印象一点都没有,因为到他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了!
这是我们疏忽,把老祖宗的东西不要了,这心怎么发得出来?孝亲尊师的概念没有了。所以我们东西学不好,怎么学都不像。这是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特别是印光老法师的一句话,我体会得很深,老人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没有了,诚敬到哪里找?我们脑子里诚敬的概念跟古人诚敬不一样。字是一样的,音是一样的,意思不一样。古人那种诚敬我们体会不到,作梦也想不出来,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没有看到过,没有听说到过。古书有人读,他能不能体会到?很难。为什么?他如果读的能消化,能够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指导的原则,他会体会到。如果念书是念书,生活是生活,念书跟生活连不上来,那就他永远体会不到。讲解,依照古人的注解,依照古人注解没错,但是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古人的意思。这就像经典一样,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永远不知道如来真实义是什么。可是古人有句话说得挺有道理的,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能够体会到古人真实义。这个千遍要怎么念?要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告诉我们那个原则,那是修行的纲宗,「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的念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你能够体会到意思。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十集) 2011/10/19香港佛陀教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