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僧占多”,此说由来已久。但是,也有人认为此乃不实之词,确切他说,应是:“天下名山僧建多。”从深层意义上看,中国佛教名山,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见证,显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为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渗交融的结晶。
许多佛教名山原本都是荒山,僧人来此坐禅修道,逐渐吸引众多的信徒,才开始了这些地方的开发进程。经过长期的艰苦经营,创造了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景观。王公显贵、文人墨客等,抱着各自的目的,寻胜而来,或拓建庙宇,或刻石立碑,或吟诗撰文,为佛山增光添彩,佛教在这里的传播,是这些荒山野林变成享誉天下的名山的关键。
僧人为什么选择山林从事佛教活动呢?从根本上说,既是佛教的性质决定的,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佛祖释迦牟尼致力于探讨人生苦难的原因,寻求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就曾在灵鸳山说法多年。佛教以超凡拔俗劝人,向往脱离尘世的极乐世界。佛门视戒、定、慧“三学”为一有机整体:戒者,戒律,为防非止恶;定者,禅定,求精神专注;慧者,智慧,悟解脱之道。那远去红尘的山林,使人清心寡欲,自然是佛家修行最好的处所
中国众多佛教名山的建设,表现出来的佛教信仰的力量,是今人惊叹和发人深思的。那气势雄奇的仙山佛国,那宏伟壮丽的建筑群体,那精湛绝伦的艺术创造,这一切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这浩大的难以数计的经费,大多来自民间。它们是善男信女节衣缩食,随缘乐助的结晶。拿五台山的著名的铜殿来说,仅所用之铜就达十万斤,是妙峰和尚从万户人家化来的。世界上最大的乐山大佛,坐落在凌云山西壁,面对氓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这一巨大而神奇的工程历时九十年。海通和尚栉凤沐雨,历尽辛酸,化缘二十多年,才筹集起了基金。它的建造历经艰难,充满着传奇色彩。一座座佛山,凝聚着我们先人的祈求和愿望。生活充满矛盾,人生是艰辛的历程,在坎坷的道路上,先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求助于佛,希望得到菩萨的保佑。他们的精神寄托,构成强大的力量,化为一座座佛山,一代代保存下来了。佛与山的缘分,也是先人对佛的信仰力量的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