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佛陀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看看“四相”的含义。
四相是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部分,是佛家经典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
我相。指的是自我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也就是佛家说的“根本无明”。佛家认为这是人们生出烦恼,制造“业障”的根本。
人相。指的是“自我的执著”。人们始终认为有“身”(我们的身体)和“心”(我们的心灵)这两个东西的真实存在,也就是“身见”和“心见”。注意,这里说的真实存在指的是一种可以明确定义的存在。佛家认为,所谓的“存在”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或者从哲学上说可以明确描述的东西,一种不可再分,不会变化的东西,然而我们的身体和心识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自我对身心确实存在的这种执着就是“人相”。
众生相。指的是对世间一切众生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的执著,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就是由人世间各种情感造成的执著。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佛陀认为,一些人认为“空性”就是修行的目标,这也是一种执著。
寿者相。指的是持续不断的执著,不愿放下,幻想身为之物永远为我们所有,或者幻想自己长生不老
接下来,在简单说一下佛家所谓的“菩萨”到底是什么?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这是一个梵语的音译。菩提指的是觉悟,萨埵指的是有请,连起来的意思是觉悟了的有情众生。佛陀认为,凡是决心修菩萨道(想要觉悟)的众生都是菩萨。
所以从四相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其实包括了“自我”这主体的三种不同执著,即从自我出发,执著自身和身外之物,并希望永远存在。这其实就是自我的无明,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佛陀所说的菩萨之道,最终目标是对真理的追求(涅槃)和消除妄念(破除无明),所以佛陀说如果有这四相,就不是修佛的菩萨,因为这“四相”都是阻碍我们追求真理的,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执著的妄念。
然而,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能放下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