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 大千兄,您对中观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论坛上的诸兄可能会有所评说。我还是将焦点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发愿成佛为例,我等众生确实没有智慧了知此一念愿心在成佛的因果路上所能起到的作用和这种作用发生的机制,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根本就觉察不到自己心中这个“愿”的存在。 请兄不妨做个实验: (1)督摄六根,反观自心; (2)发起“我要成佛”的愿; 能够产生果报的不正是当下这个“愿”吗? 仁兄难道不能做到在发愿的同时觉察到愿的存在吗? 大千: 能觉察到的,都是名言境界中假安立的法,不是真正的缘起法,也就是说,不是实际存在的“愿”的本身,而是在意识中用名言假安立出来的一个模拟(实际存在的缘起法之愿)的愿,这种愿只存在于意识的思维想像之中,不是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意识停止分别的时候这种愿就毫无所有了,它怎么还有可能产生果报呢?所以能够产生果报的是作为缘起法的“愿”,而不是只存在于凡夫意识分别中的那个“愿”。 zf: 请仁兄仔细剖析一下,当我等正在自心中在发愿时,我们是如何在发愿的同时又用意识想象出来一个“愿”?为何这个想象中的“愿”可以被观察,而原来用心发的愿却观察不到? 关于我等不能直接观察到心中的愿,仁兄能否引用经论中的教证予以说明。否则给在下的感觉是,仁兄已经先有了不可动摇的信念。若此讨论涉及到信念的问题,在下便会犹豫是否有必要与仁兄进一步讨论下去。因为信念几乎是不可讨论的。 大千: 因为我们凡夫的意识只能用名言进行思维,所以我们必须用意识的语言想象出一个“愿”来,我们的意识才能完成自己(缘起法)的发愿活动;如果不让意识想象出一个认识对象来,意识就不会活动了。 用名言在意识的想像中描绘、描述出来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一些名言概念,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比如我们用意识的语言想象出来的那个“愿”,那是意识的认识对象,而绝非是正在进行发愿活动的意识本身,意识只可能认识到它的认识对象——法尘,而不可能认识到意识自身。 关于这个心识不能自见的道理,略引教证: 《中论》观三相品第七中说:“住若自相住。法亦应自相住。如眼不能自见。住亦如是。” 《十二门论》观一异门第六中云:“凡物不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触,如眼不能自见。是故汝说识,即是相可相,是事不然。”又在观作者问第十中云:“若自作,即自作其体,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如识不能自识,指不能自触。是故不得言自作。” zf: 通过近来的讨论,您看问题的角度我了解了一些。我想,讨论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一致的认识,只要能引导讨论者深入思考,作用也就起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