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欲望? 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道德还是出世间宗教,大多对欲望持否定态度。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而以佛法观点来看,
十九世纪的德国大哲费尔巴哈曾说过:世上若没有死,就不会有宗教,这话若用在佛教上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如果世上没有死(指人身之死)这回事,也许就不会有佛教及其存续与发展,至少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大。佛教大概是汉明帝时代传进来的吧,到了唐宋,中国的文学作品起了很大的变化,观察这些变化的人指出来,到处可以发现佛教的成分.胡适写《白话文学史》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这种作风,给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批评。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
从佛教的观点鸟瞰有情世间的概貌,佛教世界的一切众生,在生来死往之间,会依业力的流转,分别居处在六种生活情境之中,这六种情境称为“六道”,又称“六趣”,包括天
在我们的心中,有三个不良分子盘据,时时在毒害著我们自己,那就是三毒烦恼。人生所以不能自在、不能安乐,就是有了贪嗔痴三毒的作乱。1.贪毒:这是因爱而生起的,染著自我为中心,
佛教寺院的由来 寺院成立之后,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教育,一个就是翻译佛经。翻译佛经所需的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师,他的译场,编制就有六百多人
佛教常用器物--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