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科学论 —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凡沙门、居士待宾客,除最初问答来意外,厥后当概以佛法因缘及善恶因果等语客,免谈政事、战事、讼事及世间一切无益杂话。并恒于堂中贴一告白,曰:‘吾家学佛,不谈世事,不用
一、前言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教科学论 — 佛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二章)1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六章)1
大千世界--佛教的宇宙观之三 时间:2004年3月16日11:54 壹.前言 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合称,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