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地藏经讲解网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观经四帖疏 印光大师论外道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往生论注大意
主页/ 净土修学导引/ 文章正文

《净土修学导引》-第二章(五)

导读:佛灭度六百年左右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三、中国净土宗弘传史略

(一)早期的弘传

原始佛教中早有往生佛净土的思想。佛灭度六百年左右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经)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往生佛国净土的思想,在早期大乘佛教中,已经普遍弘传。龙树菩萨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第二释迦。他在《十住毗婆娑论》的《易行品》中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称我名自归,即人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随着公元前2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后,公元2世纪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也很快地弘传开来,并迅速遍及全国各地。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接着吴支谦(220年来中国)与西晋竺法护(265年来中国)等译出《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鸠摩罗什(343—413)、刘宋宝云与量良耶舍(424年来中国)等逐次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等净土重要经典,净土信仰才真正逐渐普遍弘传开来。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往生西方极乐是阙公则及其弟子卫士度。晋代名僧支遁(314—368)他是著名般若学专家,他在《阿弥陀佛赞》中非常仰慕极乐净土。竺法旷(327—402)常诵《无量寿经》。说明在3世纪的中国,在上层僧俗中已有弥陀信仰,只是影响不大。

(二)净土弘传的始创人——慧远大师

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334—416),山西雁门楼烦人。2l岁与弟慧持同人道安大师门下,听讲般若,豁然大悟。当时中土流行弥勒兜率净土信仰,道安大师及其弟子多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后来慧远与其子弟达到浔阳(江西九江)建成庐山东林寺,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领袖,南方禅法也因此而兴盛。各地高贤云集东林寺,往来达三千人之众。390年慧远与刘遗民等123位真信之士,在东林寺共结白莲社,共修净土法门,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123位高贤人人瑞象往生,以集体的实践证明西方净土与念佛法门是真实不虚的,可实修实证的。这一声惊天动地的春雷,震动寰宇,宣告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土大地正式大规模弘传。

慧远大师三次见阿弥陀佛,全身心皈命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本愿力摄持下,依《无量寿经》和《般舟三昧经》修观想念佛,证念佛三昧,这是上根贤人可修的念佛法门,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禅法。

慧远大师被尊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三)净土宗的建立——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

慧远一百年后的后魏时代,昙鸾大师(476—542)遇菩提留支,传给《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即对净土生起深信,依《观经》而专修念佛三昧。他在山西汶水(现交城县)石壁玄中寺著的《往生论注》中提出十大净土理论,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

l、阿弥陀佛名号本体说:无量光寿就是万物空寂的本体,就是无为法身智慧万德。

2、二道二力说:净土为易行道,其他通途法门为难行道。净土法门是佛力摄持的特别法门,特别重视他力,但佛力是往生的增上缘,还得精修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成就,方可往生极乐,成就道业。净土法门是自他二力感应道交的法门。

3、佛力增上缘说:“论言修五念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佛为增上缘。”

4、念佛力强于业力说:历劫造罪业,应堕三恶道,但其业力大大小于称名念佛的功德力。昙鸾大师指出:“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

5、带业往生说:昙鸾大师说:“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菩提分。”这就是带业往生的理论根据。

6、净土止观说:净土的止(奢摩他)有三个意思:“一者一心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净土的观(毗婆舍那)有两种意思:“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即国土、佛、菩萨)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国。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7、净土菩提心说:极乐净土是纯一“大乘善根界”,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天大众都是永不退转的大乘菩萨。大乘菩萨行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菩提心。净土法门的根本基点在于发菩提心。《无量寿经》指出三辈往生正因,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净土法门的菩提心有其特别内涵。昙鸾大师说:“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所以净土的菩提心,上求佛道就是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下化众生就是摄取众生同生极乐国,共同成佛。

8、凡夫皆得往生说:昙鸾大师说:“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9、清净心生净土说:《往生论》指出:“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昙鸾大师说:“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修学五念门,必然成就这四种心,即四种清净功德,必生极乐净土。

10、五念门成就,自在往生成佛说:昙鸾大师指出:“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自在业成就。”又说:“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五念门的功德,和合成就随意自在业,自在往生极乐净土,自在究竟成佛。修五念门是因,得自在是果,因果和合,自力他力和合,就是随顺修净土法门。

隋唐时代,中国佛教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隋朝智顗(538—597)创立天台宗,吉藏(549—623)创立三论宗。到唐朝,杜顺(557—640)开创华严宗,道宣(596—667)弘传南山律宗,玄奘(600—664)、窥基盛传法相唯识宗,慧能(638—713)、神秀弘扬南北禅,开元三大士首建密坛开创密宗,道绰、善导大师集净土信仰大成,创立净土宗。佛教的弘传多姿多彩,盛况空前,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成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道绰大师(562—645)原精研《涅盘经》,48岁到山西文水(今交城县)石壁玄中寺,仰慕昙鸾大师而专修净土,口诵阿弥陀佛名号,每日七万为限,相续无间。他开讲《观无量寿佛经》近二百遍,广弘净土法门,证念佛三昧。84岁瑞相往生,著有《安乐集》。道绰大师一生经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是中国大分裂后终归统一的时代,也是佛教逐步走进鼎盛发展的转折时代。道绰继承昙鸾大师的净土理念,先依《观经》修念佛三昧为主,后转为称名念佛为主。他认为通途法门主要凭自力修证为难行道,为圣道门。以他力为重,由阿弥陀佛本愿力摄持往生弥陀净土,究竟成佛的易行道为净土门。他极力劝修易行净土法门。道绰大师坚持弘扬昙鸾大师的净土理论,并身体力行,对净土宗的发展影响巨大。道绰大师是将称名念佛大力普及到普通民众中去的先驱者。

善导大师(613—681)是道绰大师的弟子,从道绰学《观经》精修净业,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西方净土依正庄严。33岁后到长安光明寺弘传净土法门,每念一句佛号,即有光明吐出,故人称光明和尚。一时“阿弥陀佛”念佛声声响彻长安。他是集净土教法的大成者,完成了净土的教法、判、仪规等,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着有《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般舟赞》、《往生礼赞》、《法事赞》等流传于世。善导大师继承发扬了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提出念佛凡夫皆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提出“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的净土修持纲领。净土宗至善导而完全成熟。在善导大师教化下,长安日诵名号数万者,无计其数,称名念佛法门已逐步深入民众。作为昙鸾、道绰的代表,善导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二祖。

净影慧远(523—592)甘肃敦煌人,隋朝统一天下后,人长安住净影寺,故称净影慧远,以与庐山东林慧远有别。著有《无量寿经义疏》二卷,《观无量寿佛经义记》一卷,《大涅盘经义疏》二十卷,《维摩经义记》八卷,《十地经论义记》十卷,《大乘起信论疏》二卷,《地持论义记》十卷、《大乘义章》二十卷等。他对净土经论的解说,影响很大。他认为修观往生名定善,修业修心回向为散善,对善导大师也有影响。他又认为上品往生为大乘之机,中品往生为小乘之机,下品往生为大乘始学初机。他的净土理论对吉藏、迦才、智者大师均有影响。

天台宗创始人,天台宗三祖智顗(538—597),荆州华容人,隋炀帝赐他智者大师封号。他深信弥陀,常修般舟三昧,其门人求生净土者很普遍。他弘扬净土的著述有《观无量寿经疏》、《阿弥陀经义记》及《净土十疑论》等。智者大师赞成昙鸾大师判净土宗为易行道,往生净土便可不退转,认为弥陀净土优于弥勒净土,十念往生是实时可得的实际利益,并非“别时意”。如何往生呢?他说:“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这是依他的“一念三千”的观点说的。他认为一念即具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尽管弥陀净土在西方十万亿佛刹之外,动念即是生净土之时。所以他认为一念一生死,一念即往生。他提出的极乐四种尊土得到普遍认同。

1、凡圣同居土;为四凡六圣杂居土。圣人在凡圣同居土是应身。

2、方便有余土:为阿罗汉、辟支佛及地前菩萨所居之土,尚有无明根本惑未破故称有余。

3、实报庄严土:又叫实报无障碍土,属于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居之果报土。

4、常寂光净土:为妙觉菩萨及佛所居。

\

智者大师认为凡夫只能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

吉藏大师(549—623)是三论宗的巨匠,著作达三十八部百余卷,他以三论宗来解释净土。他认阿弥陀佛是化佛,弥陀净土在三界内,修念佛三昧方得往生。他的这些观点受到了善导大师等的批评。

窥基大师(632—682)是玄奘大师的继承人,法相唯识宗的实际创立人,与善导大师同时在长安弘法。他虽然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但非常重视弘扬弥陀信仰。玄奘重译《阿弥陀经》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深入研究了弥陀诸经及昙鸾、道绰、善导、慧远、智者及吉藏等人的著述,胜赞弥陀净土,写下了《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简称《西方要决》)、《阿弥陀经疏》、《阿弥陀佛通赞疏》及《大乘法苑义林章》等著作,对弘扬净土信仰起了积极作用。

迦才受道绰影响,整理净土诸论著,撰有《净土论》三卷,主张以观想念佛为主。《净土论》共九章,是净土宗的重要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