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持戒既是修道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的目的,它俩不相违背,因为戒就是佛,佛就是戒,虽然是从相上来讲是戒,但它没有离开性,它只是性的一种表示,所以如果我们性到位,无不持戒。所以真正的大乘没有不持戒,不会说是大小乘,持和不持的。我们明白这个,心里就有数了,有了这种认识,外道邪师说法就攻不破你,邪师说法无非就是利用佛教的大小这个差别来去攻击佛的戒律,戒律本无大小是人的根机有大小,所以才说大和小的问题。这些人就是利用所谓的大小来攻击佛戒,找开缘,而且佛说了,在大乘和小乘之间如果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比如大乘戒,比丘戒底下还有其他戒,这些在发生矛盾,互相冲突的情况下应该以哪个为主,这时就要以小乘为主,先持小乘戒后持菩萨戒,如果救人的话,我们可以开缘。
昨天讲大乘戒和小乘戒的关系,这很重要,不少人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有的人说自己修大乘,你不知道没有小乘的基础,大乘也是修不到的

昨天讲了大小二乘本无分别,是人的根机有分别。根机有大小,就是由于分别心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发起菩提心,大小二乘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所谓的发菩提心,不是用嘴发出来的,是自动生起来的,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与自性无二无别。所以人要想获得菩提心,真实地得到它,就要打好菩提心的基础,什么是菩提心的基础呢?就是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没有戒你不会发起菩提心。所以我们反复强调戒也就是为了发菩提心,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会更好的守戒,只有守住戒的人才会发起菩提心,不守戒,是不可能有菩提心的。所谓的现在修行有那么一点意思,只不过是借点“戒”的光,所以一定要认真思维它们的关系,要不懂这个关系我们可能就是舍本逐末,倒果为因,而且是盲目的追求,最后的结果还得走回头路,最后可能因为时间不饶人。我们想走这条路,走一走碰得头破血流,这是小事。关键是时间不等你,因为我们今生能学佛是多生的善根,一旦失去了就随着业转,不知堕到哪里去了。就是堕到人道也不一定能学佛,能有解脱的因缘。所以大家乘着我们现在能听闻佛法,能修学,就赶紧老老实实做起,舍命去做。有的人说,不行呀,我吃喝放不下,睡眠放不下,家庭放不下等等,放不下你也得放,你不放就永远在生死里轮回。这么个大事,你干吗不放?所以说一定要放。
我们在修行中,主要是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它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是从我们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智慧。有人认为依教奉行,应该是非常勉强的,是一种做为,一种做作或是一种强迫性,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他不知道依教奉行就是我们的智慧,因为有智慧的人才会懂得依教奉行。你的智慧不生起来的时候不会做到真正的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只能在智慧还没有生起来之前,应该努力去做,把依教奉行认识得非常清楚,心甘情愿地去做。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地去依教奉行,我们就会慢慢地真正地做到依教奉行,这样就内外互应达到一致。那时我们依教奉行的那个心就是佛,就是我们的法身,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依教奉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就是在你觉得最难忍受的情况下,包括病苦或是其他的你认为的苦都要忍受,都要依教奉行,放弃我执,听从佛的教导,按照佛的戒律去做,师父的教导去做,常住的要求去做,按照大家所要求的去做,这才能舍弃我执,才会真正往依教奉行这条路上走,这条路说是容易,做起来要有难度。有时和我们的利益、想法有冲突甚至和自己的修行方式有冲突的时候,你能不能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这就是关键。我们都是为了利益而活着,这本身就不对了,因为这里有法执。我们真正的利益应该是佛法,真正的佛法就应该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就像每天回向偈里讲的像虚空般,像虚空一样没有我相,没有法执,剩下的就是真正的实相。那是自在,是解脱,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目的,那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如来。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是这个,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放弃我执和法执,一切不著于相,但不能妄说:我离相了,不着相了,明白佛法了,这都是在打妄语。因为我们做不到,也很难做到,离相的人也决对不会说我离相了。因为他和你讲,讲离不离相,本身就在著相,争就是著相。离相的人不会和你讲这些问题,只能是随顺帮助你解决问题,度化你,没有别的意思。因为他心里根本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他还分别这个你的话,他本身就在四相之中,所以真正离相的人不会有所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