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又称《天台摩诃止观》、《圆顿止观》,略称《止观》。十卷(或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弟子灌顶笔录。师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隋代荆州华容(湖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便能诵持。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 560),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的基础。
陈太建七年( 575),入浙江天台山,居于佛陇北建寺。九年,帝赐额“修禅寺”。至德二年( 584),陈后主率后妃从师受菩萨戒,三年奉旨出山,寓金陵灵曜寺。未久,于太极殿宣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文句》等。及隋军攻破金陵,师西游荆土。隋开皇十一年( 591),晋王杨广(炀帝)累请东返,师鉴其诚,乃至扬州为授菩萨戒,王□赐“智者”之号。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建寺,开皇十三年讲说《法华玄义》,文帝乃□赐“玉泉寺”额。翌年又宣讲《摩诃止观》,十五年复应晋王之请,东返金陵,撰《净名义疏》。开皇十七年,坐化于石城,生前造大寺三十六所(一说三十五所),度僧无数。 师之思想,是将《法华经》精神与龙树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而成。又将佛教经典分类为五种,将佛陀的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教判。依禅观而修的止观法门,为师之最具独创性者。生平撰述宏富,少部分为亲自撰写,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有《法华疏》、《净名疏》、《摩诃止观》、《维摩经疏》、《四教义》、《金刚般若经疏》、《禅门要略》、《观心论》等数十种。 师之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其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其学说影响中国佛教颇钜。 智者大师于隋代开皇十四年( 594)讲述本书,是其众多著作中,体系最圆熟的一部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的方法,阐述智者大师独特的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智者大师为了叙说以禅观思惟所体得超常识的宗教境界之蕴奥──圆顿止观,所以将其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谓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谓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 十广中的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是发菩提心,方便、正观是四种三昧,果报一章明违顺,起教一章转自心利于他,旨归则是同归大处秘密藏中。 第一大意章(卷一上-卷二下) 本章共分五略门,即: □发大心:谓由于众生昏倒,不自觉知,于是劝令醒悟,以上求下化。此发大心,即是发诸行之本的菩提心。文中诃斥十种非心,阐明菩提心的意义,并显四谛、四弘、六即等。 □修大行:谓欲登妙位,虽复发心,望路不动,永无达期,因此,劝牢强精进行四种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此是十广中第七正观章的大意。 □感大果:明菩萨清净大果报。若行违中道,即有二边果报;若行顺中道,即有胜妙果报;设未出分段,所获华报亦异七种方便。此十广中第八果报章的大意。 □裂大网:既感果报,设教利人,破他疑网。即说善用止观观心,则内慧明了,通达顿渐诸教;若欲外益众生,则能观机逗教,随宜说法。此十广中第九起教章的大意。 □归大处:化物既周,归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大涅槃中。此十广中第十旨归章的大意。 第二释名章(卷三上) 本章以相待、绝待、会异、通三德,解释止观的名义。 □相待:说明止观各有三义,止三义是:息义、停义、对不止止义。观亦有三义:贯穿义、观达义、对不观观义。 □绝待:横破竖破前三相待止观。绝横竖诸待,绝诸思议,绝诸烦恼、诸业、诸果,绝诸教观证等。灭绝绝灭,名绝待止;颠倒想断,名绝待观。 □会异:会诸经论异名。 □通三德:说止观共通三德,又止观各通三德。 第三止观体相章(卷三上、下) 本章以教相、眼智、境界、得失四科显体。 □教相:止观名教,通于凡圣,不可寻通名,求于别体,因此用相简择之。列举大小权实的教相,简择前三教,显圆顿教止观的体性。 □眼智:以止观为因,智眼为果,用不思议眼智,得圆顿止观的体性。 □境界:以三语说三智五眼的对境,示三种三谛的权实。 □得失:失即思议,得即不思议。以得失阐明不二寂照的体性。 第四摄法章(卷三下) 阐明止观遍收诸法,能摄一切理、摄一切惑、摄一切智、摄一切行、摄一切位、摄一切教。 第五偏圆章 行人既知止观无法不摄,摄法既多,则须明了所修之法为大小、半满、偏圆、渐顿、权实。 第六方便章(卷四上、下) 本章释观前的加行方便。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位。修圆顿止观前,须先具备五法,即: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二十五方便。此二十五法,约事为观,调粗入细,检散令静,所以是为止观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