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觉知”一法,戒律也没什么好戒的,妄念也无妨修行,佛祖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若能把觉知二字贯穿于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吗?生活中无须你改正什
所谓外境,不过是我心中之物!何曾客观过!何者,我愤怒之时,所见之人,所见之物,皆觉面目可憎,仿佛皆来拂我!我喜悦之时,所见之人,所见之物,皆觉清新可爱!若我愤怒之时之外
禅师元圭说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一不能除去众生既定的业报,据《大智度论》记载,即使是佛陀自己,由于过去世所造之业障,成道后仍要受木
从前,有个名叫“须陀须摩”的国王,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平日遵守佛门教诫,做人老实诚恳,从不说谎言或无意义的话。有一天早晨,国王乘车与宫女们一起到御花园里赏花。走出城门不
二十五、佛法最平等佛法是很微妙的,在佛法里,感觉不到有什么好处,在佛法外,也不觉得有什么坏处。可是在佛教里,一分功,一分过,丝毫不会差错。佛教里,亦是最自由、最平等,没
吃完饭之后,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1
佛曰:忍耐不是懦弱,退让不是无能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淡中真滋味,淡中有真香。心
佛法解决“心”的问题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