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同样在佛门中也有类似说法:佛弟子不学威仪,不成法器。 佛
夫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无世界众生,复何有如来言教?!须知言教为夫众生,众生由乎妄情。言教,药也。妄情,病也。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所以诸佛说教,
佛陀在世时也曾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有一件事让佛陀永远难忘,那就是:孙陀利毁谤佛陀的事件。孙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风月场所的女人,她听说有许多人都跟随佛陀出家,这些人当中甚至有她
一、人间佛陀的行迹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少年时代,享受人间的快乐生活。二十九岁时不顾社稷家庭,毅然地步入出家沙门的行列,过著谨严
佛陀为近200岁老翁开示前世因缘顶礼皈依大恩大德大智大慧大慈大悲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有一个近二百岁的贫穷老翁,听说佛陀能够知道现在、过去、未来的种种事,具足三十二相
佛说世间什么最苦 佛陀于舍卫国时,一天,有四位比丘于树下讨论:“什么是世间上最苦的事?”第一位比丘感叹地说:“天底下没有比淫欲更苦的了。”第二位比丘则说:&ldqu
古时候的印度,人民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品。他们认为这些祭品,可令神祗喜悦。于是神祗就答应人们的祈求,赐他们钱财,给他们种田的雨水。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
佛说法时,常常放光。为什么?因为为令众生快点觉悟。佛在最后说《涅盘经》时,从面门放光,又由口里收回,这表示去也是如如,来也是如如;去也是到智慧光明藏去,回来也还是回到智
佛陀因为坐在那棵毕钵罗树下宴想而觉悟,所以后来称它为菩提树或佛树,意为智慧之树。那个地方,为了纪念佛陀的成道,被称为佛陀伽(jīā)耶。那棵树的切枝,迄今依旧长在伽耶佛塔